《点点星光》:少年的心,一点就亮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23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文|唐诗人

电影《点点星光》曾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,2021年上映后,赢得社会广泛好评。《点点星光》的故事是有原型的,它源自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的真实案例。七星小学的体育老师赖宣治,带领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刻苦训练,培育出几十名世界跳绳冠军。如此励志的真实故事,具有很理想的IP价值,电影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点,继续将其改编成儿童文学作品单独出版,也是顺理成章、极具意义的事情。

对于影视与文学作品的关系,多数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文学作品如何改编成影视剧,较少探讨影视剧作改编成文学作品的情况。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形象、影音效果直接感动观众,改编成文学作品之后,视听方面的元素都需要转化为文字,要用好的语言和合乎逻辑的故事来吸引读者。显然,这并不是直接将影片的剧本进行转化就可以的,必须用更合适的语言来重新讲述故事,包括用更多的细节来充实它。

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《点点星光》,保留了电影里的核心故事,延续了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关键情节,但它不是直接的剧本转换,而是补充了很多场景描写和人物心理相关内容。就如开篇时交代七星村、七星小学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,那条在影片中可以直接展示的铁索桥,在小说中也要化成文字让它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;而那棵在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大榕树,也很自然地生长出“暗绿的苔藓”,加之稻田、蚱蜢和嗷呜洞等细节,比之影片的画面呈现更能触发我们的乡村想象和童年记忆。

《点点星光》 受访者 供图

影片《点点星光》借鉴了纪实片的叙事方法,保留了原型事件的真实性和朴实感,这也让影片倾向于“纪事”。但作为小说的《点点星光》,在讲述这个原型事件的同时,也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花了大功夫,很多笔墨是为了“写人”。观看电影,我们会为七星小学这些孩子通过努力终获大奖这件事感到激动,但阅读小说,除了被这个励志的故事感动之外,还会对作品中江河、江海以及任翔宇、方小琴几个人物印象深刻。

就影片来看,这些小演员的演技还相对生涩,但小说可用文字表现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内心世界等方方面面,因此显得更为立体、多面。比如任翔宇,作为跳绳队里的老队员,他被老师安排去带新队员江河。小说开始时写他不配合老师的安排,写他指导新手时的不耐烦,感觉是一个心气高且调皮的孩子,但当我们读到“‘解密’任翔宇”部分、知晓了他的家庭状况之后,尤其看到他与“徒弟”江河成为好朋友的过程时,就会感受到这个小孩的复杂情况——他是个倔强的“跳绳高手”,但也是勤奋、好强的孩子,那股狠劲背后藏着一个小孩的自卑感与自尊心。包括方小琴,小说将她的跳绳事迹与她能不能继续升学读书联系在一起,既反映了七星村女孩上学的不容易,也从侧面说明“跳绳冲奖”对于这个村庄里的孩子们而言,是多么奢侈同时又是多么宝贵的机会。

《点点星光》有细节有人物,但作为儿童文学作品,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其颂扬的“爱的教育”。所谓“点点星光”,既是这些充满希望的孩子们,更是小说中为了孩子成长付出诸多心血的杜老师、丰老师等人。杜老师与爱人长期分居,女儿出生快一岁了,他萌生过很多次辞职的念头,但为了七星小学的孩子们,他选择留下来带领他们坚持到最后。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参赛机会和条件,杜老师扛住各种压力,默默地承受着其中的辛苦和委屈。杜老师的付出,没有什么世俗的回报,唯一能解释的是他对孩子们的“爱”。这份爱,对于孩子们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。

少年的心,一点就亮。因为有杜老师、丰老师的“爱”,这些孩子才看到了希望,因为有希望,他们才能够坚持训练最终拿下大奖。拿大奖当然不是这些孩子们的人生目标,但这些荣誉对于生活在偏僻山村的孩子们而言,意味着更大的信心和更美好的希望。这份爱,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《点点星光》感受到。

如果说,作为励志电影的《点点星光》让更多的少年儿童看到了努力就有收获,那么作为儿童文学小说的《点点星光》,它传递的爱,可以让更多孩子以及家长、教师意识到“爱的力量”。

(作者系文学评论家,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)